佛山艾沃克自動化有限公司的測試線上,技術人員正對剛剛生產出的一批機器人進行檢測。不同于傳統印象中的人形機器人,這種機器人的主體便是一只粗壯的“焊接機械臂”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,這個看似笨重的“手臂”每六秒便如“小雞啄米”般輕巧地實現一整套上下料工序。“這種是機床上下料機器人,它可以在一些生產中替代操作工,自主完成加工中心、數控車床、沖壓、鍛壓等一系列難度系數很高的工作。
”公司經理周衛中介紹“從研發設計到核心關鍵零部件生產裝配,我們百分之百國產化。”周衛中說道。“技術自主,意味著成本控制。像這種上下料機器人,它的核心零部件占到了產品總體成本的72%。要想實現純國產,就必須打破這種掣肘。跟進口同類產品比,我們的機器人價格約低40%。這樣,讓中小企業也能‘用得起’焊接機器人,實現生產線、生產車間的少人或無人化。”
周衛中形容這種自動化智能機器人像是新一代的“機器工人”,它們可以連續24小時工作。一臺10萬元的焊接型機器人相當于三個焊接工。如果以每人每月5000元計算,三個工人月工資則是15000元。而一個“機器工人”的應用操作扣除維護等費用,一年可為企業節約18萬元。與此同時,還能將生產效率提高20%以上。以年產值一億元計算,就能增效2000萬元。
“工業機器人有個行業性難題‘焊接機器人抖’,通俗地說就是長時間工作累了,機械臂會產生微小震蕩。為此,我們用了半年時間攻克了這個難題。”艾沃克公司工程師儲成興語氣中不無驕傲,“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防抖技術、升降速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,機器人的重復定位精度達到0.03mm-0.04mm,比頭發絲還細。”
一家聰明的機器人公司,在工業4.0時代,絕不止于扮演提供機械手臂這樣的角色。
在每臺艾沃克焊接機器人旁,都有一個黑色的操控箱。儲成興介紹:“這里不僅是機器人的操控中心,也是智能反饋中心,它相當于一個功能齊全的大腦,每5秒,就會將機器人工作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,并傳送至大數據回收系統,我們再匯總分析。相信以后,工業機器人作業的問題預警、及時反饋都將成為現實。”
“歡顏的持續創新,是企業的順勢而為,也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形勢倒逼。”胡明寶是和縣經濟開發區的辦公室副主任。為了更好地和園區這些高精尖企業“打交道”,他經常查閱資料,了解前沿信息:“由于看中中國龐大的機器人需求市場,已經有不少國際巨頭紛紛進駐中國,擴大產能。競爭日益激烈,中國企業只有堅持創新,才能在新的智能工業格局下擁有主動權。”
目前,國內工業焊接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%以上依賴進口,進口成本已占總成本的40%以上。核心零部件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最大掣肘。歡顏正試圖打破這種現狀?,F在,企業正在推進伺服電機等其他核心零部件公關,通過優化產品結構,2018年產值可翻番
產打造:“智能制造”依托“智能服務”
當前,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。國家相繼出臺了以《中國制造2025》為代表的一系列行業扶持、補貼政策,以充分促進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。
依托現有政策優勢,以創新驅動為核心,和縣審時度勢,積極引進新興企業,實現了產業轉型的奮力一躍。
歡顏是和縣黨政負責人親自帶隊引進的企業之一。“他們對當地區位優勢、政策優勢的極力推介,讓我們看到了和縣對新興企業發展的信心。”周衛中談道。
要想實現“中國制造”,就須實現“智能制造”,而“智能制造”又需要“智能服務”護航。
“和縣為企業提供的,可以說是‘無憂保姆式服務’。”周衛中這樣認為,“企業曾在上海申請一個注冊手續,前后花了1個多月時間。但在和縣,從申請注冊到刻完公章再到銀行開戶,用時不到24小時。我們在邊建設的同時邊生產,這在很多地方都是很難實現的。”
“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,有代表委員提出,政府和企業要與‘中國制造2025’同步,培育一批具有共享理念和平臺模式的供應鏈龍頭企業,組織和協同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,為生產制造提供高效率、低成本、系統化的生產服務解決方案。”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永俊引用道。和縣目前便是沿著這條思路走——突出機器人等戰新產業,接長接厚機器人產業鏈,抓好產業匯聚,持續增強承載能力,加速戰新產業集聚。
目前,該縣已入駐機器人企業11家,以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歡顏為龍頭,包含國內最大的機器人連接系統生產企業--三竹公司,成功量產的RV減速器企業-安徽百惠通公司等一批上下游企業,自主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產業鏈初步形成。2017年機器人產業產值達2.5億元,納稅超1500萬元,新增就業1000多人。
智能服務,要突出“智能化”。該縣以企業為載體,與上海交大、哈工大、安工大、廣西大學等一批國內機器人領域尖端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,與上海交大共同設立焊接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,加速科研成果技術轉化。在幫助企業招才引智上,大力引進一批高端人才。提供高層次人才住房、生活、子女上學等方面的保障服務,確保人才引得進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
“依據‘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’的政策導向,我縣將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,把機器人作為重點產業加以打造。力爭到十三五末,形成年產值百億元的華東最大、國內知名的自主化焊接機器人生產基地。”談及未來和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,李永俊躊躇滿志。
地點: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建沙路聯東U谷2期廠房24座
郵編:528251
電話:18038615857
Q Q: 1604923119
傳真:0757-29268661
郵箱:ma@gdiworker.com